南嶺植物綜合調查開始後,劉宗君第一次在南方深山中過夜。這個從小在北方平原長大的蒙古漢子,這一夜的諸多體驗畢生難忘——耳邊不斷響起的豪豬、短尾猴和貓頭鷹的叫聲;半夜被凍醒。當第二天太陽升起,“從沒見過這麼好看的森林。”
  劉宗君本科畢業即來到了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任科研員,在隨後的八年中,他跟隨華南植物園和南嶺保護區組成的團隊先後逾千次進入南嶺腹地,系統調研建立了南嶺的物種數據庫。這個過程充滿著艱難,更有參與人員在日後的科研中付出生命的代價。
  2014年4月,南嶺植物調研團隊在廣州通報調研成果,會上一連串用“南嶺”命名的植物名字震驚會場,“在南嶺不僅是一次性發現了地球上的8個新物種(此前曾公佈是7種),還記錄了46種廣東境內的新紀錄物種,完成了廣東史上最全面的、最系統的‘家底’調查。”
  持續八年的調研不僅凝聚著科研人員的心血,更記錄了南嶺災後餘生的整個過程。挺過了2008年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凍災害的襲擊,南嶺活立木蓄積量已從災後1348602立方米恢復到2013年的1594185立方米。今日正值2014年世界生物多樣性日,生機勃勃的南嶺正走在一條蜿蜒前行的生態文明之路上。
  森林里的“拈花惹草”者
  八年的時光倏然流逝,南嶺山上寒來暑往,山谷里、水溝旁、懸崖邊和森林里則留下了調研者的行行足跡。對於和植物打了半輩子交道的項目負責人華南植物園研究員、教授邢福武而言,南嶺一直是在魂牽夢縈之地。
  邢福武認為,南嶺是廣東乃至全國的生物寶庫,但過去的調研不夠徹底,所以在南嶺自然保護區內開展全面的植物綜合調查研究很有必要。
  實際上,1992年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籌備成立之際,由華南農業等多家省內高校專家、教授組成的考察團曾局部調研過南嶺森林生態資源,但當時只是記錄為主,較少採集標本。相比上世紀那場調研,2007年9月,由南嶺保護區和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聯合發起的這次綜合調研,旨在全面、系統針對南嶺進行“家底”調查。
  “這次調研隊伍由中科院物種保育研究組成員和南嶺保護區工作人員組成,一共四五十人。”邢福武介紹,此次“家底”調查面積近3.5萬平方米。“不同季節調研人員做分批次巡山調查,夏天採花,秋天採果,同一種植物往往需要分季節上山,長時間地觀察。調研人員每月頻繁上山,在山裡過夜是家常便飯。”
  調查開始時,現任仲愷農業大學副教授的董安強當時還是一名研究生,一頭扎進深山讓他一了森林歷險的心愿,也嘗遍了森林里的辛酸苦辣。“每當夜幕降臨,偌大的山林黢黑一片,我們三五個人圍著篝火席地而坐,耳邊響著許多鳥獸的鳴叫。誰也不敢睡,只能眼巴巴地等著天亮。”
  劉宗君本科畢業後來到南嶺保護區任科研員,第一次進山經歷讓這個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小伙子畢生難忘。“開兩個小時的車,走半天路後找個有水的地方安營扎寨,再走兩個小時。一路上有人負責開路,有人負責調查植物和採集標本。”
  頻繁進山的目的是採集標本對植物物種進行多樣性編目,同時建立物種檔案數據庫。這是一項繁瑣的工程,這意味著調研人員必須不厭其煩“不走尋常路”,同時對看到的一花一木進行記錄。
  邢福武還記得,“一次我們在山裡住了六天,在荒廢的屋子裡搭帳篷,在地上鋪一些稻草休息,被子太重沒法帶,所以常常受冷。吃的是不易腐爛的南瓜,吃膩了就去採野菜,由於熟悉植物,也常能吃到野竹筍、多星韭、白花敗醬、革命菜等市面上買不到的貴東西。”
  除了吃住不便,調研人員還要深入險地作植物標本採樣,蛇蟲鼠蟻是他們遇到的“常客”;摔倒、滑倒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有個博士生跳過山溝就摔到河裡了。我們也有走懸崖的時候,腳只能踩著一半的地兒。”回憶起走懸崖的經歷,科研員劉宗君至今心有餘悸。
  《南嶺珍稀植物》主編、華南植物園曾慶文教授在雲南進行植物傳粉研究時甚至被死神奪取了生命。同事的離世,使調研人員更懂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邢教授十分感喟地說道:“那天天氣陰郁,有霧有雨,他爬上了40多米高的大樹上,觀察入了迷不慎失足墜落。我們感到很痛心,曾教授是十分出色的植物學專家。我們在野外調研,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聊以告慰的是,八年的調研結果公佈,科研人員共發現8例世界首次發現的新物種,分別是南嶺頭蕊蘭、南嶺疊鞘蘭、南嶺鳳仙花、陽山鳳仙、南嶺堇菜、南嶺薑、張氏堇菜和大橋虎耳草,同時還發現了廣東新紀錄的46種植物,如三葉木通等。
  邢福武稱,向世界公佈新物種時,多數以南嶺命名,是因為這些新物種首次在南嶺發現,可提升南嶺在國際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的地位。
  而更大的意義在於,此次調研還摸清了南嶺植物的“家底”,3000多個物種都採集了,為廣東植物的保護和進一步科學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標本。此次調研結果已經結集成《南嶺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區系與植被》、《南嶺珍稀植物》三本書籍出版,這是南嶺史上最全面的、最系統的“家底”調查。
  從砍伐者到保護者
  游章平感慨道,從砍伐到保護,自己見證了保護區發展的幾十年曆史。“看著動物和植物越來越多,不僅感覺舒服,也意識到它們對子孫後代的意義重大。”
  新的調研成果再一次坐實了南嶺“物種寶庫”的美譽。作為地球北迴歸線上為數不多的森林區域,南嶺被譽為南粵的天然生態屏障,既是廣東海拔最高的地方,擁有全省最大片原始森林,也是廣東的物種寶庫,孕育著豐富的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
  現年58歲的游章平在他年輕時就來到南嶺自然保護區,一開始乾的是砍樹的活。“我的父親就是在南嶺砍伐樹木的,我來了南嶺之後也砍樹。以前國家窮,我們要砍樹為生,後來知道森林的價值了,就開始保護了”。
  1958年,廣東省委為發展山區人民生活,決定在南嶺設立石角塘林業管理區(乳陽林業局前身),每年向國家提供木材約30萬立方米,大量招收伐木工人砍伐森林。首批進駐的林業工人在無邊的林海裡日夜拼搏,一手一腳地將南嶺打造成廣東的四大林區之一。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南嶺大部分地區仍保留著原始森林的風貌,其生態之好,物種之多,即便放眼全國也鳳毛麟角。
  秤架管理站前站長馮廣明從小在保護區邊緣的洋坑村長大。青山綠水是他兒時不滅的記憶。“小時候野生動物特別多,不時有野豬下山吃莊稼,村裡有人就組織起來打獵。有一次村裡來了一隻熊,我們用了14槍把它打倒,想去收撿時沒想到它突然襲擊把人給咬傷了。”
  尤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保護區的蛇特別多,一次有人在樹下等人,卻發現頭上有窸窸窣窣的聲音,抬頭一看,200多條蛇纏繞在一起。
  這樣的青山綠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於連年砍伐,南嶺的森林資源已經接近枯竭。而此時尚有超過萬人的林場員工以此為生∩匠隕降乃悸訪槐洌蟠笮⌒〉乃繒競芸煸諫嚼鋶魷鄭煽蕕暮擁廊蒙絛窕�
  轉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出現。隨著國家政策出現了重大轉變,開始大力鼓勵封山育林,1994年,經國務院、廣東省編委批准,省林業廳正式成立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轄乳陽、大頂山、龍潭角、秤架、大東山等管理站。
  保護區成立後,馮廣明也來到秤架管理站當站長,從最初的狩獵者到之後的保護者,馮廣明這樣理解自身身份的變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最後就是殺雞取卵,只有保護好青山綠水才能實現雙贏,我們每個人都在南嶺中獲利。”
  馮廣明介紹,一開始成立保護區的時候,附近村民很不理解,不時都有偷獵的情況發生,“等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建設起來之後,生態旅游也給他們帶來可觀收益。村民為游客提供食宿,給餐廳提供食材,慢慢偷獵也就變得少了。現在野豬、短尾猴、果子狸又多了起來。”
  不伐木之後,游章平也進入保護區工作,三十年的南嶺生活使他對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長期跟前來調研的專家、學者接觸後,游章平也無師自通,成為遠近聞名的“土博士”。此次發現新物種更讓他有種難以言喻的成就感。
  游章平告訴記者,有次田懷珍博士在林道邊發現一個疑似新物種,當時未能確定,回去查閱資料後才明確是新物種,再去找時已經無法找到了。經過游章平的仔細尋找,終於在石坑崆四號林道附近找到了該植物,後被田博士命名為“南嶺疊鞘蘭”。
  游章平感慨道,從砍伐到保護,自己見證了保護區發展的幾十年曆史。“看著動物和植物越來越多,不僅感覺舒服,也意識到它們對子孫後代的意義重大。”
  新生南嶺
  新物種基因庫
  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南嶺進入高速生態發展時期,直到2008年一場百年一遇的雨雪,致南嶺生態遭遇重創。
  2008年1月開始,雨雪及低溫冰凍天氣侵襲韶關,多地的林木遭受災害。由於冰災時間長,破壞性大,乳陽林區內(包括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乳陽管理處)95%的樹木或攔腰折斷,或連根倒塌,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內的自然景觀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乳陽林區內的活立木蓄積量從災前的1910731立方米減少到災後1348602立方米,活立木蓄積量減少562129立方米。
  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龔粵寧還記得當時南嶺的滿目瘡痍:鬱郁蔥蔥的樹木被折斷,百年老樹被連根拔起,許多飛禽走獸更是橫屍山野,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樹木死亡使得許多動物只能外逃或被餓死,南嶺的生態鏈遭到了嚴重破壞。
  災害發生後,乳陽林業局採取多項舉措。在南嶺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主要進行針葉杉木處理,憑採伐許可證有計划進行採伐。隔年在對採伐後林地進行更新造林,更新造林目的是培育優質豐產的商品用材林。
  在保護區的緩衝區,針葉樹轉闊葉樹的地方,只對針葉樹進行清理或擇伐清理,闊葉樹讓其自然修複,同時在清理針葉樹後,次年進行補植套種,補植套種的主要樹種是珍貴樹種或優良鄉土闊葉樹種。
  龔粵寧表示,2008年冰災發生後,南嶺生態遭到了極大破壞,當時看來非常嚴重。經過幾年來的自然修複和人工修複,南嶺生態已經恢復了七成。乳陽林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迄今為止,不論是自然修複林還是人工修複林,都已取得了顯著的恢覆成效。活立木蓄積量也從災後1348602立方米恢復到2013年的1594185立方米。
  此次家底調研成果更是南嶺恢復的證明。本次調查共採集到植物標本8000多份,研究團隊認定,南嶺有高等植物262科、1158屬、3323種。此次調查專門分析了冰災對南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造成的影響,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林木受災較輕微,海拔500到1000米為“重度”受災區,海拔1000到1300米又減輕為“中度”或“輕度”受災區,海拔1400米以上則幾乎沒有凍害現象。
  調查結果顯示,南嶺豐富的物種證明2008年的低溫災害對當地物種多樣性影響不大,同時南嶺的植被正在慢慢恢復,其群落外貌也有所改善。
  一系列調研成果讓南嶺保護區感到振奮。在此次良好的合作基礎上,南嶺自然保護區打算繼續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開展動物分類、植物分類、生態監測等方面的技術培訓,提高保護區科研人員的實踐技能和科研水平,同時整合管理區的科研技術力量,提高科研能力和成效。
  龔粵寧認為,一個保護區有很多資源,需要摸清各個物種的數量、種類和生存狀況,不只是便於保護,也便於科學研究和開發。“南嶺有很多藥用植物和觀賞植物,哪些植物有價值需要科學家進行研究開發,南嶺的植物還有不小的利用空間。
  邢福武介紹,新物種各有利用價值,南嶺疊鞘蘭、南嶺堇菜、南嶺薑的花都漂亮,南嶺疊鞘蘭的花期很長,南嶺堇菜、南嶺薑則容易栽培。南嶺薑除了觀賞之外還有藥用功能。“此次新發現,不僅為人類保留了新物種的基因,也為利用開啟了一扇大門。”
  地球上首次發現8種新物種
  南嶺頭蕊蘭
  發現地:乳源雞公坑,生於海拔1500米的林下。目前僅分佈於廣東南嶺。
  南嶺疊鞘蘭
  發現地:乳陽石坑崆路上,生於海拔1700米林中的腐土中,目前僅發現分佈於廣東南嶺。
  南嶺鳳仙花
  發現地:乳陽八寶山管護點至莽山交界、秤架十三坑,可在廣東北部海拔1000~1050米左右的闊葉林下或山谷濕潤處生活,僅分佈於廣東北部。
  陽山鳳仙
  發現地:秤架盤古廟附近,生於石灰岩山地,海拔約810米附近,僅分佈於廣東南嶺。
  南嶺堇菜
  發現地:乳陽橫龍北、秤架爐田、陳林、天井山野豬窩、龍潭角鴛鴦湖等地,生於海拔500~800米常綠闊葉林林緣和路邊潮濕處,分佈於廣東北部。
  南嶺薑
  發現地:於秤架,生於石灰岩山地帶,是廣東陽山特有物種。
  張氏堇菜
  發現地:乳陽五指山、天井山仙溪電站、秤架天門等地,生於海拔約500米的常綠闊葉林的岩石縫中,分佈於中國廣東。
  大橋虎耳草
  發現地:於韶關乳源大橋鎮一帶。
  (無圖)
  南方日報記者 陳晨 李秀婷 張婧
  實習生 容梓姍 發自乳源
  本版圖片 由受訪者提供  (原標題:以“南嶺”之名 命名地球新物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j13fjur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